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

釣魚台事件之保民義舉

  今日看見一篇報導說明中國與日本的外交角力是有關於釣魚台,這篇網誌早應該寫了。此事最初是由於日方軍艦逮捕在釣魚台附近捕魚的中國漁船,並羈押船長,中國政府當局以收捕四民日籍民眾作為威脅,使日方放行該國船長。(題外話,台灣政府只叫人民賠錢,任日方宰割。)事件結果,日方檢調釋放該船長,中國方面也釋放人質,並要求日方進一步道歉賠款。

  這要求讓阿毅想到,假如日本政府果真道歉,就有向國際宣示該區域為中國的意涵,(迷之聲:何嘗不是另一種「保民義舉」的現代案例)日本方面當然嚴厲拒絕,民間更批評政府太軟弱,下面的文章報導,是否讓人更加深信,中方會再更進一步干涉此地發展,或許此事件都在中方的計畫之後。

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world/0,5246,50404578x112010100400176,00.html

釣魚台風雲 中日外交角力

  • 2010-10-04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亓樂義/北京專題報導】

 上月中日兩國因釣魚島問題一度緊張。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,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還來不及召開會議之前,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最先徵詢國務委員戴秉國的意見;胡很快做出決定,準備還以顏色,但不能操之過急,保持「鬥而不破」,並以確保中國的總體經濟發展不受干擾為最高指導原則。

 隨日本釋放中國船長,中日的外交危機暫時解除。知情人士說,中國處理這次危機總算「硬了一回」,端出一系列的反制措施,外界不覺得有什麼,民間也反映政府過於軟弱,為何不派軍隊護漁;但做為一個政府,日本已經感受中方反制措施後的「力道」,再不放人,可能要面對難以估計的損失。

 胡錦濤是中共中央外事領導小組組長,副組長是習近平,成員涵蓋中央宣傳、外交、國防、國家安全、公安、商務等部委首長十餘人。決策是在領導小組,但胡錦濤的腹案早在決策之前已有定見,並主導決策的方向。知情人士說,真正的決策始終在極少數人的身上,戴秉國和中央辦公廳主任令計畫,均為胡身邊的核心成員。

 戴秉國一人身兼對印度、對日本和對美國的談判特使,足見胡對他的器重程度。他是「學者型」外交官,主修俄語,曾任匈牙利大使,是一個「內向沉穩」的人,和強悍的沙祖康、張揚的李肇星,風格完全不同。他的同學形容,「戴秉國很有韌勁」,表面上看不出來,不久就能感覺得到。

 在這次中日外交危機期間,戴秉國是按胡錦濤「和諧世界理念,既要鬥爭,又不能鬥破,以顧全經濟發展大局,其訣竅就在「韌勁」,過於強勢會折斷,軟弱無力則損及國家主權。據稱,軍方有人提議,採取更強硬的手段對付日本,漁政船在前,軍艦在後,保持安全距離,日本若敢膽逮捕釣魚台附近海域的中國漁船,必要時就得「亮劍」。

 軍方還有人提議,日本能在釣魚島附近海域任意逮捕中國漁民,中國為何不能反其道而行,在釣魚島附近海域逮捕日本漁民,使反制更集中而單純,不需要大張旗鼓動用政治和經濟手段。

 事後看來,強硬的意見並未獲得採用。知情人士說,戴秉國應該看到出動軍艦所代表的意義,已經不單純指向釣魚島,而是觸動美日安保的這條敏感神經,還有周邊國家對中國的重新認識。

 跡象非常清楚,所有因應危機的反制措施,只要不明顯危及中國主權,中國只會逐次釋放能量,把握力道,就應該能渡過危機;至於問題能否得到最終解決,中國不會強求,讓時間來解決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