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光遠與吳宗憲上正晶限時批引起話題,這件事情都沒有follow,直到剛才把youtube上的片段看完(5 part)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gtInd3aNB8 ,看完以後對於眾人討論有點想法:
前提:
1. 吳宗憲在金鐘獎批判一段文字,包括頻道多,缺乏管制導致廣告費收益少,影響節目製作費低,政府缺乏從旁協助等。
2. 馮光遠在臉書發表自己的意見,並說明吳宗憲的發言是「放屁」
節目一開始吳宗憲認為馮光遠應該對「放屁」一詞澄清或道歉。馮光遠引述憲法及相關論述:主旨在於「對於公共事務的評論,具有言論自由,不論多尖酸刻薄」。明顯在於馮光遠認為吳宗憲金鐘獎上的一段評論是「評論公共事務與政府政策」所以評論公共事務是可以被用「放屁」的字眼來評論。
吳宗憲或許聽懂了,但一方面說馮光遠不解釋,但也改從其他角度切入:如果「放屁」一詞不用道歉,那教育上,「學生學習模仿起來,只要不同意就說放屁」吳宗憲改從教育上著手,是很聰明的作法,但是,學生在聊天在幹麻,並非一個人在公共場合討論公眾事務,但吳宗憲的場合是。不過,用「放屁」評論,本身應該是可以修正的措辭沒錯,就教育觀點上而言。不過其他人,像沈玉琳就沒搞懂了。
所以說:吳宗憲的金鐘談話,假使是表演,當然沒有問題,但是如果是評論公共事務,那馮光遠在法律上站得住腳,教育上,是有所缺失的。那你覺得是評論還是表演?
另外裡面著墨最多的幾點:
今年綜藝節目類獎項遭金鐘評審以「品質低劣、抄襲太多、創意不足、缺乏知識為由」五個入選名額只選三個,吳宗憲以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」說明製作節目的困難等奚落評審。
馮光遠提到:電視公司人員說節目的製作主持人費、製作人費佔去太多,剩下的製作費寥寥可數,雖也承認主持人的才能,卻也認為即使剩下不多的製作費,也可以做出有品質的節目。因為創意是可以很多的,並舉美國節目、歐巴馬的翻譯當例子,說明台灣節目確實是創意不足,而非經費問題。
對於經費問題:吳宗憲、沈玉琳乃至主持人、來賓王瑞德也說明:執行創意要錢。這也我也認同。創意要具體表現,有些不需要錢就可以呈現,但是有些卻很需要錢製作。
因此,費用的不足,吳宗憲認為政府的管理、輔助,乃至扶持太少,他提出兩點:
1. 頻道太多,缺乏管制,使得廣告費用低,收入減少進而造成節目製作費用低落
2. 政府沒有用心扶植台灣節目到中國播出
針對第一項,頻道確實很多,缺乏管制也沒錯(NCC還不出來坦嗎?),但是頻道多,廣告一定低?這似乎不是必然關係,否則就也不會有黃金時段節目跟黃金時段的廣告,君不見「超級盃」的時候,廣告費用是平日的幾倍?因此,廣告費用低,完全是廣告公司不給錢,只願意付出低廣告費用,但是電視公司卻不得不買單。廣告費用高,節目製作費用一定高? 你確定電視公司老闆不會只想獲利不想壓低成本?顯然是電視公司不願意投資麻。(投資有賺有賠,購買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)所以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在台灣很多中國、韓國的戲劇;韓國、日本的綜藝節目的原因了,不是嗎? 電視公司直接從海外買帶子、版權還比台灣本土製作還省錢,收視率效果差異不大,甚至更好,電視公司願意投資、製作嗎?
至於政府沒有用心與中國談判,使得中國節目可以在台灣播放,但台灣節目卻不能在中國播放,這樣不對等的關係,政府難辭其咎。話說回來,缺乏中國市場,這樣影響很大沒錯,不過網路無國界,很多節目還是可以透過網路或翻牆以後看到,甚至如馮光遠所說:「海外市場不只是中國,你創意好,節目好,也可以行銷日本、韓國,所以語言不是問題,就像台灣很多韓國、日本節目一樣,收視一樣好」,對於馮光遠這番話,感到相當認同,不過也能了解吳宗憲的立場,中國是廣大的市場,政府確實沒有做好這部分。針對海外市場部分,馮光遠補充到「中國無言論自由:審查不過喊關就關,故台灣節目到中國是沒有市場的」這樣的說法是認為台灣的節目一定會被冠上意識形態,審查不過為出發點,不過,吳宗憲看起來是同意好節目的市場應該是不只有中國。
沈玉琳插話這都是「反服貿」造成的結果,以及扁政府反央視進入台灣的結果。扁政府反央視的部分,主持人跟王瑞德有正面回應(央視是中國政府電視台,台灣提出公共電視登陸中國,卻被拒絕而破裂,跟扁政府無關)至於反服貿,沈玉琳根本沒搞清楚細部內容是什麼,不是「服務業是台灣強項」,一句話就可以說不用怕(最主要的內容還是開放的不對等跟程序問題)
節目製作費用,主持人佔去費用多數,很多人應該都同意沒錯,這是市場機制,也是他個人努力而來,但媒體人來賓陳玲玲引述並扭曲馮光遠的話「1. 用低價做好品質、2. 主持人費用高,佔走主持費:舉康熙當例子」馮光遠並未認為主持人不該拿高額主持費,他是認為費用低,也得維持品質,也有維持品質的方法,舉康熙來了當例子不恰當,坐在那邊聊聊天,主要費用就是人事費而已,其他佈景、棚子什麼的費用根本難跟大製作相比(ex:running man或中國好聲音)。再細想台灣其實很多什麼綜藝節目,都在棚子裡面,藝人玩遊戲,像某個姚元浩跟誰主持的節目,很多梗都是學天才衝衝衝或以前的超級星期天。難道綜藝節目似乎都離不開這個牢籠?
其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沈玉琳,他在很多地方上的論述,邏輯是有問題或爭議或狡辯的:
1. 沈玉琳認為馮光遠在憲哥前搞笑是耍大刀,也說馮光遠的搞笑是美式幽默,也說明搞笑是主觀,說他不認為馮光遠舉的例子搞笑(例子是美式笑話),不過沈玉琳以前也很不搞笑啊,現在有進步(我覺得)。
2. 引述馮光遠的談話「文化不能移植」,因此美國節目搬來台灣上演,你要做調整,這是參考不是抄襲。這樣的說法,明顯扭曲馮光遠所說的「文化不能移植」,是調適沒錯,但是你節目有創意嗎?沒有啊,沈玉琳不斷強調這不是抄襲,而是「參考或學習」強調不要使用「抄字」(我懷疑是否沈玉琳節目都是「學習」國外居多?這樣可以稱為名製作人?就像某個被說很有創意的廣告才子,什麼欽的?)
3. 再說明台灣影視比起西方起步晚,不爭事實。但這樣的論述,不能說台灣節目製作一定得落後西方。甚至以為做節目就像吃飯一樣,你拿筷子我也拿筷子,你跑步跑向終點,我也跑向終點這樣來做比喻,完全是強詞奪理。
沈玉琳的說法,完全沒有辦法得到個人認同,唯一認同的是執行創意、開設節目需要經費。
對於收視率部分,主持人詢問來賓:「收視率是否相信?」,各家說法如下:
吳:起跑點相同的話相信,反正(現在)沒人可以動到
沈:採樣標本是否公平?低俗節目還有觀眾看,暗指觀眾低俗
馮:樣本空間是否充足,要有合理數據才相信。
樣本數要多,大家都同意
沈的說法,我又沒有辦法認同了,到底是電視提供低俗節目,使得觀眾只能接受低俗節目或是觀眾低俗,你們才製作出這節目? 針對這問題至少我還有網路電視可以選擇拉。還有即使重播在多次,多拉ㄟ夢、兩津勘吉、柯南都還是名列前茅,乃至於現在七龍珠、灌籃高手又不斷地拿出來重播了,真的大家童心未泯?還是大家缺乏選擇?
最後:其實,節目製作單位所找的背景資料,是最豐富有料的,並且點出台灣節目製作的問題。不論內容是自行製作或網路鄉民或PTT鄉民的評論。
其他人提到上文未載如下:
吳宗憲:
回應名嘴與黑白,能針貶名嘴
英雄不怕出身低:努力成功,全裸也能變舒琪
李安電影與做電視的差別,電視是每天都有
「我猜」節目沒有得獎,十七年的收視冠軍
王瑞德:
澄清名嘴功能
綜藝節目跟音樂性節目怎麼會一起評論呢?
評審產生的機制
主持人:
1. 網路搬走預算,中國視頻網站般大量資金砸廣告、拍戲劇等
2. 綜藝節目:沒有時間自己想,
3. 什麼節目紅:一窩瘋的節目出籠
4. 韓國節目:創新、向外拓展10%、網路遊戲、電影、電視劇、歌曲,綑綁的行銷
5. 演藝人才培養制度化、善用數位媒體等
馮光遠:
1. 政治跟娛樂會有交織,無法完全分類去談
2. 公、私領域,公眾事務或私事
沈玉琳:文化部官員不關心電視、關心電影、畫展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